散户的“投石索”:你的武器不是研究,而是
password
Sub-item
type
status
date
summary
tags
icon
Parent item
slug
category
三千年前,牧羊少年大卫用一个投石索,击倒了全副武装的巨人歌利亚。
三千年后,资本市场的牌桌上,“散户”大卫们,又是否有机会战胜“机构”歌利亚?
毕竟,如果这从一开始就是无法胜利的牌局,那么最理性的选择不是精进下注技巧,而是离场——专注于自己的本质工作,并彻底放下通过投资实现“伟大的自由”(芒格语)的执念。
只有确信胜利的可能性存在,我们为之付出的时间、金钱与心力,才称得上明智。
一
职业与非职业的鸿沟,在任何其他领域都是不言自明的常识。比如:
- 一个周末在小区打球的篮球爱好者,会妄想在NBA赛场上单挑勒布朗·詹姆斯吗?
- 一个看了几篇医学论文的病人,会觉得自己比主刀医生更懂如何做一台心脏手术吗?
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奇怪的是,我们在其他领域都明白的道理,一到投资领域就集体失效了。 “人皆高估自己”,这句话,人人信服,却人人自认例外。正是这种投资领域的“迷之自信”,让我们总想去模仿巨人,试图在研究深度上与他们正面较量。
究其根源,或许在于投资领域的“门槛”太低,低到制造了一种“人人平等”的幻觉。
打开软件,红绿涨跌一目了然,买入卖出不过是几次点击。这种表面的公平性,与篮球场上肉眼可见的身高差距、手术室里不可逾越的专业壁垒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我们误把“参与资格的平等”当成了“获胜概率的平等”,忘记了在这片看似开放的猎场里,我们拿着弹弓,而对手开着坦克。
它让我们沉迷于解读那些早已被市场消化过度的公开信息,让我们在听到机构的“研究成果”(即被媒体包装后的热点)时,不假思索地追高,最终沦为他们从容退场时的“流动性”。
二
因此,我们应该放弃在研究深度上与机构正面决斗的幻想,转而找到并利用对手的的结构性弱点。机构投资者的弱点,就根植于其商业模式之中:
- 短期化的业绩考核: 基金行业普遍存在季度和年度排名。这种压力迫使基金经理过度关注短期股价波动,可能导致其投资行为偏离长期价值,出现追涨杀跌的操作。
- 不稳定的客户资金: 散户投资者倾向于高点申购、低点赎回。这种资金流的顺周期性,会严重干扰基金经理的长期布局,迫使其在市场高位被动加仓,在市场底部被动减仓。2020年初的熔断,无数优质资产正是因此被动地卖在了历史低点。
- 流动性与规模的矛盾: 巨大的资金规模限制了投资的灵活性。百亿级基金很难投资于市值小、潜力大的公司(船大难掉头),也难以在犯错时迅速调整仓位。
看清了巨人的这三大“命门”,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。可以说,机构的枷锁,恰恰是散户的自由:
- 机构的“业绩枷锁”,恰是我们的“时间自由”: 基金行业普遍的季度和年度排名,迫使基金经理沦为短期股价的奴隶。而我们用的是闲钱,没有排名压力,所以等得起、稳得住,可以真正地与优秀企业共同成长,做时间的朋友。
- 机构的“规模枷锁”,恰是我们的“选择自由”: 巨大的资金规模限制了投资的灵活性,百亿级基金船大难掉头,难以投资于市值小、潜力大的公司。而我们资金量小,所以选择更广、纠错更快,可以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发现未来的“巨人”。
- 机构的“资金枷锁”,恰是我们的“心态自由”: 散户客户的顺周期申赎,会严重干扰基金经理的长期布局,迫使其在市场高位被动加仓,在底部被动割肉。而我们不担心被炒,用的若是三五年不动的闲钱,所以“输”得起一时的浮亏,敢于在2020年熔断那样的历史低点,冷静地捡起被机构含泪抛售的黄金。
这些优势,正是市场上的大卫们战胜歌利亚的全部可能性所在。
三
明确了散户的独特优势之后,接下来的问题是,如何将这些纸面上的优势,转化为真实的投资成果?这需要我们将它落实为两个维度的行动:时间上持有现金的耐心、空间上跨市场配置:
首先是持有现金的耐心:
要深刻理解市场的有效性。在绝大多数可称之为“垃圾时间”的阶段里,市场高度有效,其出价围绕价值波动,很难出现高概率、高赔率的机会。然而,人性的弱点在于无法忍受这种漫长的‘无所作为’。当市场横盘,甚至阴跌时,每天打开账户的沉闷和焦虑会啃噬我们的内心。当身边的朋友都在讨论某个暴涨的热点时,坚守现金的我们,会感受到一种被时代抛弃的孤独。正是这种希望抓住些什么的‘掌控感’,诱使我们最终在真正的机会来临前,耗尽了宝贵的弹药。
此外,我们感觉需要天长地久的耐心,但反常识的是,市场上绝佳的机会其实并不罕见。 回顾历史便一目了然,系统性的“黄金坑”几乎每两年就会出现一次,例如2018年底、2020年3月、2022年10月,乃至今年4月。
因此,散户所需要的真正耐心,并非是准备等待一个遥遥无期的奇迹,而只是要抵制住一两年“垃圾时间”的诱惑,从而为下一次大概率会出现的机会备足弹药。
其次,是空间上的视野。
这要求我们主动克服“母国偏好”。当一个市场进入被严重高估的状态时,我们不必苦苦等待或参与泡沫,最佳策略是去寻找另一个处于被严重低估状态的市场。
回顾过去十多年的历史,A股曾多次出现过系统性的买入机会。但如果我们把“狩猎范围”扩大到A股、港股和美股,就会发现一个深刻的事实:在这几次全球市场的重要节点中,A股只在2014年那一次,可以说是三个市场中的最佳选择。 在其他时间点(比如2008年底或2022年底),更具吸引力的机会其实在美国或香港。
总之,别与市场比聪明,而是等它变愚蠢。别指望建立“认知优势”,而应耐心等待市场被恐慌和贪婪裹挟而“认知降级”。这或许才是大卫的投石索,非全职投资者的生存之道。
- Utteran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