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台七问
password
Sub-item
type
status
date
summary
tags
icon
Parent item
slug
category
1. 茅台产量决定销量,自始至终供不应求?
假的,实际上历史上曾在 1989、1998、2008、2012 年出现四次严重的销售危机。
茅台曾经一度酒卖不出去发不起员工工资,靠经销商体系的建立在度过难关。这也回答了为何茅台常年牺牲股东利益,让一大群经销商吸血,毕竟人家才是一起患难与共过的利益共同体。
2. 离开茅台镇无法酿造茅台?
假的,背后是营销+利益博弈。
利益博弈:十字铺试验厂半个世纪前,就能酿造出“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、质量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”的异地茅台酒。只不过后来揉杂了飞天商标之争、自售权等复杂利益分配问题,异地所酿酒被命名为“珍酒”。
营销概念:1991年初冬,季克良赴法国科涅克和英国英格兰,分别考察白兰地和威士忌的生产工艺,启发了他后来提出“茅台酒原产地”的概念。
所以,长期投资根本不需要担心茅台产量问题,关键还是市场容量。
3. 中国历史上不喝白酒,只喝黄酒?
假的。中国的蒸馏酒宋代就出现了,演化到明清时期,已形成了如今的高粱白酒。
实证是两件文物,一件在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,一件在河北青龙县,是上下两层的蒸馏器,上层冷凝器,下层为甑锅,年代都是南宋赵构当政的时期。
4. 茅台的国酒地位并非市场行为,而与权利息息相关。
真的。
先是因为民国军阀周西成酷爱茅台,“每席必饮酒,每酒必茅台”,茅台酒成了贵州官场的“省酒”。
后来红军在茅台镇的驻扎时间三天,“茅台回忆”成为万里长征中极少有的带有轻快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话题。
再到建国后,由于外贸喝外交的需要茅台必须严守质量关。历史上有厂长因为降本增效影响了酒质而被撤职。
茅台从一个“小镇酒”到“省酒”,再到“国酒”,每一步都跟市场选择没半毛钱关系。
5. 喝茅台不上头?
真的。
喝酒上头,是因为传统白酒工艺下容易产出硫化物和醛类杂质,茅台的高温酿造工艺能够使得低沸点类杂质在酿造过程中挥发更多。
而在茅台的陈贮过程中,芳香醛类化合物(如乙醛、丁醛等)在微氧环境中会缓慢被氧化成相应的有机酸,或者进一步与醇类反应生成酯类物质,从而降低了游离醛的含量。
6. 喝茅台不伤肝,反而能护肝?
假的。季克良说这话要么科学素养不够,要么昧着良心说话。
无论什么酒,酒精(乙醇)在体内都要经过肝脏两步氧化——先被乙醇脱氢酶(ADH)转为有毒的乙醛,再被乙醛脱氢酶(ALDH)转为乙酸。乙醛是更强的细胞毒素,会损伤肝细胞、促进炎症和纤维化。
只要喝茅台的是个哺乳动物不是个醋酸杆菌,不伤肝是不可能的。
7. 茅台踩曲只能用人工,甚至女工?
只能用女工肯定是假的。现在不是,历史上也不是。这张五十年代的图广为流传:
notion image
只能用人工吗?历史上茅台确实尝试过机器踩曲,但没普及开,茅台官方的说法是质量不入人脚踩的。我是不认为人脚丫子能有什么特殊魔力,奈何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罢了。
 

  • Utterance

文章数:
31
访客数:

公众号/知乎/雪球同名